咨询热线

020-38289070

管理+IT

管理+ITPEG咨询融合管理+IT,通过一系列整合服务,帮助企业建立最本源的正向创新机制。

生产管理体系融合三大发展平台

“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已经离不开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是山东滨州渤海活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渤海活塞”)上下的共识。作为国内活塞行业的排头兵,渤海活塞是国内惟一一家能够全面生产各种汽车、船舶、工程、军工等动力机械用活塞的专业化企业,主导产品为30mm?350mm的高性能活塞,品种达1000多个、年产能力3000万件,并在国内34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覆盖全国的220余家社会配件经销商营销网络。自1986年到现在,其产品质量、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等主要经济指标一直是国内第一、国际前四的位置。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信息技术应用开始,由最初的会计电算化,到如今的企业全面信息化管理,在渤海活塞成长历程中,信息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超前信息化应用的有力支撑下,在“不居第一不罢休、位居第一不止步”的创新理念背后,渤海活塞率先创建了全国同行业首家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认可实验室、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具备与发达国家同步研发、试验、评价的手段,多种新产品及发明新专利的技术水平已达到和代表国际前沿水平,成为中国活塞第一品牌、中国内燃机活塞设计开发基地。

特别在“十一五”“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思路的指导下,公司借助信息化应用起步早、应用范围广的优势,企业经济发展增速,并有效规避了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而信息化应用水平也得到了飞速提高。如今,渤海活塞在信息化建设累计投入已经超过上千万元,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砝码。

IT与管理体系融合

“十一五”期间,渤海活塞信息化走过了技术驱动的阶段,提升到以信息化规范企业管理的角度。“将信息化与工业化、管理体系融合,是我们信息化一段时间的重点。”通过信息化技术,提升企业自身运营效率,已成为渤海活塞信息部部长张合清主要考虑的问题。

“过去5年,我们做了3件大事。”张合清将渤海活塞过去5年信息化建设总结为三点,一是在物流运输上建立了立体仓库,将客户和订单联系在一起,实现先交先付;二是实现精益生产、动态生产,实现了物流、生产全部信息化,从而提高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而用精益管理指导信息化管理物流,真正实现向生产要效益、要效率、要福利。“订单一来,马上生产,考核生产部门;订单入库,及时销售,考核经营部门。”张合清自豪地说,“前几年的金融危机,我们没有受影响,而且效益创历史最高水平,这就是得益于精益管理。”三是实行内控管理,渤海活塞作为上市公司原本要求严格,为了实现自我管理,公司提出了内控管理,不管大事小事,日常工作、生产、销售全部纳入到动态控制系统中,同时取消手工订单,而由IT来代替,将所有流程都纳入控制状态。最终实现了工作流程化、流程控制化。“在企业组织中,利用IT固化内控流程,可以简化内控过程、降低内控成本、提高内控效益,并实现内控效力的持续性。”张合清指出。

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促使管理体系提升。渤海活塞先后引入精益生产管理、六西格玛管理、卓越绩效模式等先进的质量工具和管理标准,并集成创新了以卓越绩效模式为基础构架,能包容国内外客户特殊需求的“内部认证”制度,以“方法、展开、学习、整合”为评价标准,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稳步发展;也奠定了渤海活塞通过信息化促进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传统产业格局的方针。

“随着信息系统应用的加深,如何证明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价值,是每个CIO面对的关键问题。这种价值最好是能通过各项经济指标来衡量。尽管信息系统的价值不太好量化,但最终我们让企业认识到IT的价值。” 张合清由衷地说。于是,当许多CIO在“十二五”规划中,计划一系列管理架构重组、业务流程改造都选择实施信息系统工程时,渤海活塞的信息化战略却是:协同办公、电子商务以及决策分析。“渤海活塞下一步的重点是对现有的数据进行更好的统计和分析,特别是在提供支持领导决策分析数据方面做得还不够深入。”张合清强调道。

信息化即生产力

当IT日益成为企业组织业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时,信息系统就开始从传统的后台支持转变为业务发展的直接驱动力。回顾渤海活塞30多年的信息化应用实践,可以看到伴随着“九五”、“十五”、“十一五”,渤海活塞信息化也经历了被理解、认可、支持等阶段。

“信息化即生产力”,渤海活塞决策层已明确了效益靠信息化的观点。张合清表示,已经走在两化融合路上的渤海活塞更加关注信息化建设的实效性。以活塞生产为例:目前渤海活塞共有几千个活塞品种,再加上细分的分组要求,就有上万种规格数量,每个活塞的加工过程就需要二十几道工序,每道工序所需工艺、工时不尽相同。如果这些基础数据输入标准不统一或者输入不全,利用信息化进行企业管理就是一句空话。因此,选择适合的信息系统并能成功实施并非一件易事。

信息化管理是企业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渤海活塞较早就有了这样的认识。在上世纪90年代,公司就率先实施了MRPⅡ系统,并将实施信息化系统职能放在了企业管理部门。尽管当时IT部工作简单,主要负责信息系统的应用、维护与推广服务工作,这却是个很好的开端,为以后的信息化建设、升级奠定了良好基础。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渤海活塞信息化建设开始了实践和加速。1998年,渤海活塞已经完全完成了“双甩”工作——管理上甩账表、技术上甩图板。而建设国家863课题CIMS工程项目,是对IT人员能力的一次历练,使他们逐渐成为既掌握了本企业的经营现状,又了解信息技术具体应用的专业人才。借助CIMS工程项目的成功实施,渤海活塞的信息化开始从后台走向了前台。

以信息化实现工业化,实现传统产业的优化,以及公司管理的全面升级。2000年后,制造业竞争日益激烈: 客户的需求瞬息万变,技术创新不断加速,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渤海活塞面临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多品种、小批量,以及瞬息万变的市场,如何降本增效、节能减排、消灭各个环节的浪费成为企业的当务之急,同时企业快速提升管理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建立精益生产方式、强化生产管理的机能,实施ERP,使工作更加规范化、效率化,系统地整合企业的资源。”张合清指出,需求促使渤海活塞决定升级建设ERP系统。“实施信息化具体能给企业带来多大的效益谁都无法预测,只知道企业早一步实施就早受益,晚一步就处于被动局面。”张合清对此感触颇多。ERP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把经营过程中的供应商、制造企业、客户等多方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有效安排产、供、销活动来提高效率,并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是管理思想与计算机技术的集成。对于我国大多数长期处于粗放型管理的企业来说,实施和运用ERP是必要的。

实践证明信息化应用给渤海活塞带来了巨大的改变:首先,市场响应速度加快,通过ERP的实施,使ERP系统与CAD/CAM/CAPP技术集成起来,使技术与生产信息流更加畅通,从而提高新产品设计能力3~4倍;第二,提高了生产效率,按照ERP的管理思想和逻辑,对生产计划进行重新设计,实现对生产过程的闭环控制;第三,加速资金周转,降低了库存资金占用。

随着信息化与企业战略的日益融合,IT参与并且影响着渤海活塞企业业务战略的制定,成为支撑企业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力量。

融合三大发展平台

打造融合技术研发平台、融资平台、管理平台等三大发展平台;培育活塞及组件业务、数控机床、铝合金项目等三大增长板块,是渤海活塞“十二五”信息化发展核心,这也是行业发展的要求。张合清表示,渤海活塞在“十二五”期间的转型方向是材料研究,打造如陶瓷活塞类的绿色低碳产品,同时拓宽产业链,力争产值5年后达到100亿元。

实现物联网是渤海活塞信息化规划重点之一。建设办公、销售、研发统一的平台,搭建商务平台,实现与客户在网上研究、开发、修改产品,研、产、销售一条龙服务。“现在产品型号越来越多,而批量越来越少,更新也更快。客户对产品要求却越来越高。原来开发一个新产品需要40多天;现在研发、生产平台结合,只需要两星期,时间节省很多。同时,平台标准化建设,可以实现与客户信息系统的对接。”张合清解释说,电子商务平台还可以实现产品防伪、防串货和可追溯,起到规范营销渠道的作用。而研发、生产统一平台,还有利于围绕产品开发,从而降低成本,有利于提高附加值。而上述系统的协同就是物联网。

如今,渤海活塞信息化已渗透到制造业的末端,与工业化融合,实现了全部设备数控化、自动化制造。在产销协同作用下,客户的特殊需求贯穿于设计、报价、生产、检验、交付全过程;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设计各功能模块,将成本控制到了工序,变成本核算为管理预算,实现成本过程控制。信息化始终贯穿于企业的各个流程,规范了企业的基础管理和运作方式,建立了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市场快速反应的企业经营机制。

张合清表示,渤海活塞在“十二五”期间将更加深化技术研发平台、融资平台、管理平台三大平台,融合信息化于工业化和管理体系,构建学习型组织,培育创新型团队,以迎接全球市场经济一体化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