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合作状况分析
供应链合作关系一般是指,在供应链内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成员之间形成的一种协调关系,以保证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或效益。相对某个企业来说,它既包括企业与上游供应商的关系、企业与下游客户的关系,同时也包括企业和第三方物流的关系。
供应商关系分析
1.供应商关系普遍得到重视,一个重要表现是设立专业人员管理供应商关系。
调查表明,中国的企业已经越来越意识到供应商的重要性,当问到“是否将供应商视为企业物料规划流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时候,有90.9%的企业回答是肯定的,但是仍然有少部分企业没有认识到供应链合作关系的重要性。
企业重视供应商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设立专业人员负责供应商关系,管理供应商合同。在被调查的企业中,有85.2%的企业设立了这样的岗位,专门负责供应商事务。
2.选择供应商的标准趋于综合评价,但是价格指标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企业供应链意识的增强,对供应商的评价已经不仅仅是看重报价,产品质量、价格、柔性、交货准时性、提前期和批量等因素都成为选择供应商的重要标准。在接受问卷调查的企业中,98.9%的企业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考虑应用综合性指标,这反映出企业的观念已经发生了转变。
3.供应管理环节仍然是企业软肋,计算机软件应用有待加强。
调查显示,30%以上的企业要提前6个月制定采购计划,尤其是很多已经把供应商视作有机组成部分的企业也总是需要制定长期计划,采购计划时间长,反映出企业和供应商的衔接不紧密,由此可见,虽然企业对供应管理开始重视,但实际的运作效率仍然普遍低下。
企业的供应环节不畅还表现为,在寻找主要原材料的时候,75%以上的企业经常会出现困难,只有少部分企业从来也没有出现这样的困难。这说明,企业的供应渠道非常不稳定,短期合作较多,多数并没有建立起战略联盟伙伴关系。
调查分析表明,中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平较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在供应链方面的计算机软件应用普及率较低,在升级系统的问题上,更多的企业把首要重点放在了采购管理的软件应用上。
客户关系分析
1.企业对客户关系较为重视,但服务水平仍有不足。
如果客户没有要求,只有14.3%的企业会对客户进行售后追踪服务;在客户要求更紧密合作的情况下,只有23.4%的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剩下76.6%的企业仍然不提供或根本没有能力提供售后服务。这反映出企业的服务意识及服务能力还有待加强。
2.外贸比例增加,但与国外客户沟通存在困难。
随着中国走入国际经济舞台,贸易全球化使中国的企业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大量的国外客户,全球供应链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再也不是远不可及的事情。但是由于进入时间较晚,很多企业似乎并没有做好准备,在与国外客户沟通时、对国外客户风俗习惯的了解方面存在障碍,因此会白白葬送很多商机,这需要各相关企业努力改进。
物流外包业务分析
1.物流外包比例增加,第三方物流在供应链中的作用日趋重要。
随着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供应链上已经不仅仅包括生产商、分销商(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和零售商,第三方物流服务商(3PL)逐渐成为供应链中不可分割的一员,而且由于第三方物流的专业性、低成本性及其逐步提高的服务水平,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出去,而只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
2.企业与物流服务提供商关系多为短期合作,真正的伙伴关系尚未形成。
虽然出于核心竞争力的考虑,很多企业选择将物流业务外包,但由于当前我国物流服务提供商的服务水平较低,不少企业始终在不断考虑选择新的物流提供商,这一方面造成了较高的变更成本,另一方面,也影响了真正的供应链伙伴关系的形成。
调查显示,在生产型企业中,有57%的企业偏向选择3PL,43%的企业更愿意自己做;在商业企业中,有38%的企业偏向选择3PL,62%的企业愿意自己完成。
供应链运作分析
供应链运作分析主要包括供应链的运作范围、控制以及运作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分析。
供应链的运作范围主要在国内,国际供应链快速增多。
多数企业的供应链的运作范围较大,在国内大多跨越多个省市,而且国际供应链的数量虽然相对较少,但增长很快。
供应链管理以预测-计划管理方式为主,及时供货率是首要指标。
调查表明,多数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还是基于传统的预测-计划模式,供应链柔性较低,100%的企业都将供应商的及时供货率作为首要指标。
供应链管理中的主要困难包括产品质量问题和人为差错等。
被调查的企业多数都表示,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困难,例如在控制产品质量时会遇到困难,在向客户发货时数量会出现错误,在寻找主要原材料时会有障碍等。
供应链绩效分析
从供应链绩效调查结果来看,总体比较令人满意,相对而言,却仍需提高。
订单完成率较高,按时交货率相对稍显不足。
平均订单完成率为95.9%,平均按时交货率为89.6%,但是相对而言,按时交货率仍然显得较低,而且按时率一般要低于完成率,而且不同企业的按时率差别很大,最低的才只有50%,说明企业对准时交货仍然重视不足。
供应链反应能力良莠不齐,整体水平较低。
供应链反应包括从收到订单,到组织生产,到实施配送,直到将产品送到客户手中的全过程。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企业在收到订单10天以内便可以组织生产,说明供应链的反应能力相对来说比较令人满意。但也有将近半数的企业需要10天以上的准备时间,甚至需要50天以上,这反应了供应环节不畅。整体上说,从收到订单到组织生产平均需要14天,两周的订单反应时间说明供应链反应能力的整体水平仍然偏低。
产成品存货比例偏高,造成较高的供应链成本。
目前的供应链存货规模整体水平偏高,平均的产成品库存占销售量的比例为20%,这一方面造成了较高的供应链管理成本,另一方面,高比例的库存规模意味着低效率的资产周转,从而使得供应链的整体成本较高。
供应链衔接不畅,物流停滞时间长。
世界级的供应链要求达到无缝化链结,但是我国现在的供应链还远远不能达到这个水平,而且很多情况下,供应链节点之间的衔接效率非常低。
供应链中物流停滞的时间比较长,尤其是产成品在运送之前的停滞时间更长,说明企业按单生产的比例还是较低,生产出的产品需要花费时间寻找销路,这也极大地影响了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因此,我国供应链在结点衔接方面还需要不断加强。
付款周期和订货周期
调查表明,企业的平均订货周期为20天左右,而付款和收款的平均周期大约为40天。
供应链的发展方向
在此次调查中,大部分的企业已经意识到了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
从图中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还是被大部分的企业放在了首要改进的位置,其次是信息技术和采购管理,说明中国的企业已经找到了症结的根源,下一步就是需要正确的实施方案了。
针对中国供应链的现状和特性,企业加强供应链管理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适应供应链管理需要,对企业组织做出相应改变;
2. 引进和培养供应链管理人才;
3. 选择适合的伙伴,形成真正的战略联盟关系;
4. 建立健全先进信息系统,使用高水平供应链管理软件;
5. 专心核心竞争力,通过外包加强竞争优势;
6. 放眼全球,企业应该具备全球供应链战略眼光。